古战绵拳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4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0分钟速成“气沉丹田、腰马合一”功态

[复制链接]

45

主题

82

帖子

192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5-13 15:14: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呵呵,题目是开玩笑的。这是为刚接触拳术的朋友准备的,有经验的兄弟们可以闪了。

大家都知道拳术功架的基本要求是气沉丹田,但什么是气沉丹田?这个话题引申开去可以说一大堆,首先就什么是丹田就众说纷纭,什么上中下丹田、脐内几寸几分、内功丹道、先天元气……把初学者弄的如坠五里雾中,折腾一圈,还不知道究竟什么是丹田,又怎么样气沉,气沉丹田为什么这么重要……

好了,现在我用10分钟时间搞定这个高级课题,并且附送气沉丹田速成法,立马可成,永不退功,实在是物美价廉,汇款地址是……

首先,要弄清楚的第一点是,我们练拳究竟为什么要气沉丹田?用不着远远的扯到丹道上去(我们是要健体防身,又不是要成仙),武术中公认的丹田是指小腹区域。这一段区域为什么重要?因为这是躯干与下肢连接的节点,人的重心所在。重心是什么?从物理的角度看,重心就是你整个身体质量的抽象点。而这整个身体的重量就直接支在你的两条腿上,无论你想去哪儿,都得靠这两条腿的挪动把你的重心搬到那去。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你重心的运动轨迹就是你整个身体全部重量的运动轨迹(真够罗嗦的),而重心的运动是受你两腿的运动支配的。看没看过小孩打架?个小的推不动个大的,你猜他会怎么做?对了,他会整个冲过去撞那个个大的。即使体重大很多的人也往往顶不住这样突然的冲击,会被撞倒在地。这就是重心运动的作用。而拳学上这种重心的运用更加复杂,更加科学化,威力也更加巨大,但根本原理是一样的,就是尽量将人体重心运动产生的巨大冲量作用到对手身上。而这个人体重心的运动是靠两腿对地面的发力而产生的反作用力来驱动的。消息全凭脚后蹬。

我们大家知道,以实战著称的心意拳最重视丹田训练,将丹田功练法视为秘宝。但近年各种丹田功练法已经公布于众,仔细一看,技术模式不过是以小腹为中心的多角度旋摇鼓荡运动,并无神秘之处。结果有些人就视之如敝屣。为什么?因为太简单了,简单到马上就能学会,只需要去练就能出功夫,一点也不符合大众对神功绝技的印象。殊不知这正是实战拳学的技术秘密,即随心所欲地调动人体重心作任意方向的高速复合运动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实战中,就是如疾风暴雨般的连续爆发力和千均重锤般的沉重打击力。因为使用的是整个身体的力量。

明白了丹田就是重心(当然这是我说的)和两腿对重心运动的作用,就明白了为什么要气沉丹田。其实气沉丹田就是要尽量保持你身体的重心在小腹部位,保持你的重心和你的两腿紧密相连。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你才能实现快速的移动和顺畅有力的出拳踢腿,也就是那个谁常说的腰马合一的状态。腰马合一实际上指的就是重心和两腿的紧密连通状态。

现在体认一下重心的作用:
警戒势站立。首先用胸式呼吸吸一口气,让胸膛尽量鼓起,你会感觉到横隔膜提起,好,保持这个状态,用爆发力作两个低踢腿试试。…………………………………………
憋得难受吧,感觉重心不稳吧,使不出最大的劲吧,呵呵,因为你一提气,重心跑到上面去了。重心高,和两腿的连通就变远了,传动性变差;并且重心不在支撑腿和躯干的交叉节点上,自然不太稳定;横隔膜紧张,身体就放松不了,难以使力;而且胸式呼吸一提气之后,耳朵后面会明显变得紧张,大脑也会跟着紧张。动作要受影响。
现在放松,自然腹式呼吸,吸气时要把气吸到小腹底部,注意感觉小腹的微微缩涨;现在再用爆发力作两个低踢腿试试,感觉如何?你会感觉到爆发喷气时小腹明显的鼓荡。动作轻松多了,也能使上劲了。这是因为重心在小腹部,和腿紧密相连,力量的传递性良好,动作自然顺畅有力。运动中保持气沉丹田的意义不用再说了吧?

气沉丹田速成法

说了半天,可能还是有朋友不明白怎么才能实现气沉丹田的状态。这里提供一个简单的办法,按这个办法多体认就行了:
随便什么架势,只要你感觉两脚脚底有力,任何一腿都能随时起腿猛踢的状态,就是气沉丹田。要想轻松的起腿,重心必定要在腰部以下,自然就气沉丹田了,呵呵。在这个状态下随便移动,向各个方向猛踢,就是“八方踢”的训练方法,注意体会重心与腿的连通性,不用多长时间,你也会“腰马合一”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4-5-6 18:32 , Processed in 0.06233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